对话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Christopher A.Pissarides
来源:原创 | 作者:prod18c13 | 发布时间:2014-09-25 | 1679 次浏览: | 分享到:
  “欢迎Christopher A.Pissarides教授”伴随着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徐校长的介绍,一位文质彬彬的华发先生走上讲台,没有一丝迟疑,讲座开始了。讲座的最后留了30分钟的问答时间,提问者此起彼伏,教授也一一耐心回答,动情处,全场掌声雷动。结束后教授从台上兴致勃勃地下来,身边瞬间挤满了拍照和要签名的人群,我在一旁和他的中国助理确认采访时间,“10到15分钟吧,不要太长。”助理摇摇手表示无奈,这时教授从人群中脱身,在指引下跟随我走向采访室“最好控制在10分钟内吧”行程安排得密密麻麻,没有一丝闲余。

  别好麦,教授用水清了清嗓子,采访便开始了。时间紧迫,虽然舟车劳顿,而且刚完成了一个90分钟的讲座,教授略显疲态,但仍保持刚刚的兴奋,微笑着回答了我们的提问,最后更是祝福岭南学院成立25周年快乐,希望下一个25年还能邀请他来。

  与这位华发先生面对面谈话,能感受到他的儒雅和平易近人,片刻间会让你忘记他是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的身份。他说我喜欢学生们,喜欢讲座,喜欢这种互动的形式,像今天讲座的最后,我特意留了30分钟来做问答时间。在我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应该说是最大的一部分,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并且和大家自由讨论,这是给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此刻我面前的这位,是循循善诱的老师,学者。

  采访结束,教授又匆匆离去,来不及一起合照,也来不及喝上一口早已冲泡好的咖啡。

  对于这次的采访,尽力不尽兴。遗憾来自于采访的匆忙,设计好的问题,没能好好提问,设想好的效果氛围,没能好好营造。10分钟的采访,对于采访者来说,状态才刚开始出来,一切应该循序渐进,这次的采访看似包裹得圆满,然而情绪却戛然而止,上升的兴奋感也久久不下。遗憾,实在遗憾。

  然而那位记者前辈却这么对我说,他很喜欢这次采访的氛围,一个殿堂级别的大咖在非常平和地与中国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对话,世界就应该是这样,年轻与权威就应该有沟通的平台。他说,诺奖10分钟,但你有更长的时间。
我豁然。

人物介绍:

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于1948年出生在塞浦路斯,1970年在埃塞克斯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71年在同一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此后他到伦敦经济学院求学,于1973年在该校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的博士生导师是数理经济学家森岛通夫。皮萨里德斯现任伦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是该校经济表现研究中心负责研究项目的主管,1976年以来他一直在该中心任职。他还是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和英国计量经济学协会会员。

瑞典皇家学院2010月11日11日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Peter A. Diamond)、戴尔·莫特森(Dale T. Mortensen),英裔、塞浦路斯籍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三位学者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