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香港红灰感恩与传承之旅”感悟分享
来源:原创 | 作者:prod18c13 | 发布时间:2014-10-02 | 1017 次浏览: | 分享到:



关于“香港红灰感恩与传承之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她的由来,她到底意味着什么?

吴晓亮(广州海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EMBA2008级春季班校友,中大·岭南EMBA同学会联席秘书长)红灰之旅感悟分享:

岭南是什么?

红灰之旅举办了三次,这是我的第三次红灰之旅,第一次是因为获得了优秀论文,第二次是因为想与伍沾德学长做一个采访,第三次我作为中大•岭南EMBA同学会的联席秘书长和卢玲秘书长,代表EMBA同学会和各位EMBA校友一同前往。每次奔赴香港,感触就加深一些,直到这一次我扪心自问岭南究竟是什么?

1964年迪毕•波茨尔在其书《新教当权者:美国的贵族和社会等级》描绘了美国的精英阶层——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我并不想讨论民族主义,我也是这种主义坚定的反对者,我想说的是这种组织。若干年,美国总统大部分是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当然奥巴马先生站了出来,但足见这种组织的传承传统极其强大。就组织行为而言,这种从公元5世纪开始的族群,拥有坚不可摧的传承,传承的基因不难看出来:人种、地域、信仰。就组织形态而言,岭南几乎类似,人种:中华民族;地域:包含港澳的岭南地区;信仰:以“作育英才,服务社会”为训的红灰精神。这是我在第一次前往红灰之旅便能深刻的感受到的。

欢声笑语何其多!与董事会的老先生们第一次见面的同学们总是充满了惊讶——老学长们精神奕奕、谈笑风生,甚至能用普通话与同学们互相沟通、彼此问候。但是我的内心还是充满了一种即将逝去的忧伤,邹建华副院长告诉我,上一年他来红灰之旅和这一次来,又有3位老学长离开了我们……

坐在我身边的是毕业于岭南中学的陆建源学长,93岁,比伍沾德先生长一岁,是所有学长中年龄最大的,腿脚略有不便,耳朵却很好,每每同学们的说笑,他都能笑出声来。他并不知道我因为岭南25周年的宣传片和126年纪录片大量的阅读了岭南的历史。于是他告诉我:“岭南好犀利的!有小学、中学、大学。我们……”我像是被什么击中了,一位快走满一个世纪的老人在向你做导游般的解说,还有比这种解读更厚重的叙述吗?坐在我对面是戴兰孙先生,听力不太好了,学院董事会卢长玲秘书长告诉大家戴先生的名字是孙中山先生取的,老先生腼腆而自豪的笑了。他不用说话,我都能感受到有故事。

世事的沧桑显示了拯救的价值。从两年前开始,我决定做一部关于岭南的片子,屡屡与时间赛跑,屡屡在遗憾蹉跎中守望。时间流逝太快,历史的口述随着人的消失一下子就寂静下来。再去回望,还有多少人能在中大校园内斑驳的壁墙上寻找到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岭南究竟是什么?我们真的就了解了全部了吗?

1888年,李鸿章创建北洋海军,康有为开始了“公车上书”,寄望于光绪帝带来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全面国力的综合提升。“以西为师”的变革在多次残酷的战争与赔偿中建立起来,岭南大学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建立的。如果深度挖掘,故事或许要远比编年体的历史事件要详细而让人感动得多……

最后我想说“知识分子的选择”,岭南似乎与众不同。“不做大官,干大事”看似逻辑上没有太多必然的关联,“大官做大事”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正道的体制层序逻辑,“王勤政事”、“君臣一心”所造就的盛世空间不用我多举例了。那孙先生留给岭南的“不为大官,却做大事”怎么去理解呢?为这句话我曾思考良久,卖个关子吧,毕竟老师让我写的是关于红会之旅的文章。

大部分人都读晋最著名的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大抵向往那种美好,于是给陶先生田园诗人之号。哪里是这样,《桃花源记》是《桃花源》的序罢了,自然闲散。我少时读他的《归去来兮》,很显然能看到陶先生的政治抱负。我参加红灰之旅像不像《桃花源记》的武陵人,怡然自乐?也像是南阳刘子骥对桃花源一片向往。殊不知到,历史境迁哪能让人心安理得。

既然开了头,提了问,总得回答我心中的岭南是什么吧?就用我们正在拍摄的纪录片的片花吧。

它是国家危难时,变革的稻草,

它是国家领袖最期待的教育先锋,

它是中国现代医学体系的奠基人,

它是战火中,大师们的精神家园,

它是经济危机下最深刻的反思,

它是华人世界不可分割情感归宿。

(完)